本帖最后由 紫雨 于 2011-8-11 18:51 编辑
![]()
《列子》记载,孔子有一次在外游学,见到两小儿争吵,这可不是小孩子你打我闹的小问题,涉及哲学观宇宙观。孔子就问为何而争吵。一小孩就说,我认为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就变小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早上的太阳小,中午的太阳……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按我说,这根本就是中生有的事情,压根就没这回事,孔子周游列国,多灾多难,有时候连饭都落不着吃,受人刁难。孔子有圣人之才,意在救天下,但有人看不贯,尤其当时的楚国,文化强盛,在《庄子》也记载,有次孔子被楚国狂人陆接舆骂,说天下救不了啦,楚国也不欢迎你,你快回去吧。这也孔子在历史被骂为丧家狗的原因。陆接舆是道家得道之人,是高士。但孔子不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儒家伟大精神所在,明知不可为,天下不可救,偏要做。诸葛亮高卧草庐,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以道家学识修生养性,但是一生言行举止,却是规规矩矩的儒家典范。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已经知道,不管刘备或是自己再怎么努力,结局还是三足鼎立,刘备死后,他完全可以全心全力辅助刘禅,守定西蜀江山。但他不干,为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身死五丈原。从这个方面说来,孔子、孔明,都是在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老天爷还算很厚道,孔子成为圣人,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这是历史给他们的回报。 ![]()
所以,一方面,《列子》记载,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真假不一定,尤其最后那么句,“孰为汝多知乎?”就是在骂孔子,你以为你什么懂,你以为你很厉害吗?孔子一生坎坷,到了70才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越距的境界。 另一方面,背后的哲学道理,隔行如隔山,外行人批评内行人,说得头头是道,我们认为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专家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两小儿辩日,孰大孰小,谁又知道呢?科学家都很科学,我们见到科学家说话都很谨慎,更不会枉自批评他不知道的领域。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他没研究过的领域就经常保留意见。我们有意见,有想法可以表达,有时候,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不一定如我们所想。人多的地方,尽量少说,可以减少犯错,不懂的领域就不要妄自菲薄,免得显示自己的无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