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0018
金币- 2015 枚
威望- 0 点
经验- 307 点
体力- 21 点
- 在线时间
- 59 小时
|
教育观察:谁动了科研经费的奶酪?
买科研设备手很松,给人头费手很紧
也有人担心,只要科研人员囊中羞涩,即便是监管力度再大,他们仍会铤而走险。
高抒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究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报酬,却默许灰色收入的存在,“科研经费几乎是灰色收入的唯一来源,既然如此,大家不盯着它才怪。”
近20年来,中国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研究经费的总量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催化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永丹教授说,学术交流已经非常活跃,日常花费的流量总额已经不可与20年前前相比。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层的财务制度几乎没有变化。科研经费申请下来,还是要从科研单位的科研处经手,才能到科研人员手中。
“来了钱,扣掉10%,盖个章再给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某高校材料工程系副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高校就像一个菜市场,科研人员就是包了其中一个摊位,进账出账从那里过,人家砍一刀,分一块肉,也不组织申请。”
这是不少科研人员想不通的一点:合理科研开支由于种种原因没法报销。不少人认为,这是制度在逼迫科研人员犯错。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科研人员说,像科技部的产学研项目,其本意是研发投入,然而所涉及的企业几乎都把此项经费当做利润对待,而要求与之合作的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承担项目任务,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完成项目任务,他们自己也要想法把一部分经费变成收入,于是项目经费的命运可想而知。
如今国家的科研经费每年增加23%左右,对多数单位而言钱仍是问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的经费可以去买科研设备去做事情,但是不能给人,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
“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这样对项目承担者才公正。”高抒说,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实行了“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即纵向课题不允许有提成,而横向课题则允许有提成,这是违反经济学原理的。
除了加大更多的人头费、固定项目的诉求,有关加大横向资金数额的呼声也愈加高涨。
“国外从横向企业来的项目占到90%,从政府和国家来的钱少得多;国内正好相反,企业来的少,从政府来的钱多,‘973’、‘863’,大部分科研人员是靠着这部分经费活着。”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说。
|
|